從前,每當聽到「教師薪高糧準假期多」這樣不恰當的描述,我的心中總生起厭惡的感覺。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因著學會會長的名義,我得接受有線電視的訪問。
記者:今年報讀教育學系的人數多達三千多人,你認為自己有甚麼優勢讓你成為二十名獲取錄的學生?
我:(一臉茫然)有這麼多嗎?我不知道。
記者:停一停,再來一次,這樣的回答不行。
*****
記者:(重覆問題)
我:我們二十名獲取錄的同學都對教學充滿熱誠,這應該是我們獲取錄的原因。
記者:現在經濟環境很差,很多學生也因為教師薪金水平較高而選擇修讀教育,你認為這情況存在嗎?
我:因為教育學系的課程屬四年制,比一般大學課程多出一年,何況四年後的經濟情況亦是未知之數,所以我相信不存在這個情況。
後來那個記者問了我甚麼,我也想不起來。那次訪問的表現很差,當片段於晚飯時段播放的時候,我的家人都笑破肚皮,差點摔破飯碗。
在十多年前,記者早已對「教師」這個行業存在誤解。教改後,教師的工作量日益增加(當然,各行各業也有同樣的情況)。多虧羅范椒芬那句:「若老師因為教改壓力大而自殺,自殺的個案應該不只這麼少。」我才能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撐過來。
薪高糧準我是不否認的,但是也得算算工作時數與工作量。當班主任的時候,每當學生在外犯事而聯絡不上家長,班主任不得不陪同處理一切手續與事務:錄口供、到醫院、趕至事發現場平息事件……特別是我這些比較嚴厲的老師,每年定必擔任「精靈班」的班主任。精英班的老師忙的是補課與額外的課業,「精靈班」的老師忙於處理及平息班內學生各式各樣的亂子。一天的所有非上課時間及課後時間,就是忙於聯絡警察、老感(感化官)、校外社工、家長與同事。晚上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還得批改課業、設計工作紙以及備課。工作至深夜才睡覺,清晨六時又得起床上班。
星期六日是獻給課外活動的日子。高峰期間,我曾整整兩個月的星期六日排滿工作。同一時間,我是兩個功能組別的組員、負責五個課外活動及擔任社導師,還兼教三個科目及班主任,同時亦是初中班主任的總負責人。我得為每一次課外活動聚會發通告、列寫計劃書並訂定成功準則,活動完成後還得附學生出席表及活動檢討。連同大大小小、各式會議的紀錄,一年下來,我就得完成超過一百五十份的文件,同時還得完成一般的教學工作及課業批改。每年的聖誕節、農曆新年及復活節,我都忙於批改作文或考卷。我在同儕之中屬「快手快腳」型,可是我仍得花上一切空餘時間來完成我的工作。以當年的薪金除以工作時數,我相信只較快餐店略勝一籌。
假期多也是個幻像。每個假期都已安排不同的補課,暑假也有中一的適應課程和各級的補課,還沒計算各式各樣的會議。以一個中五學生來說,整個暑假只有八天不用回校補課。那八天就是教職員會議、新生註冊、會考放榜等日子。
現在每當我聽到「教師薪高糧準假期多」這句話,我總笑著點頭,然後請他務必讓身邊一切的親友都轉行當教師,以免「執輸」。有些人,不明白就是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