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最苦與最樂(最樂篇)

這十一個年頭,教書生涯中的樂可不少:學生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自己任教的班級表現比其他班別好;他們贏得各項比賽的獎項;學生因我的課外活動受到政府官員的嘉許,還登上了教育版;他們改邪歸正;他們畢業後回來探望我;他們結婚生子開枝散葉,甚至在醫院遇見當上護士的舊生,都教我高興不已。

那最樂又是甚麼呢?最樂的,是學生喜歡上我的課。比起上面所說的看似微不足道,但事實正是如此。就算把這份滿足感與公積金的供款結算表比較,我還是覺得學生喜歡上我的課給我更大的滿足感。學生一句:我想每天九節課都是中文課!又或是,如果我校要辦星級精英班,通識科一定要x老師任教才行!哇,那股甜,抵得上一次過吃下三條能得利果汁軟糖。這是教學工作與其他工種其中一個不同之處--你的工作對象,無論多壞,他們總多多少少保有一點真,一份赤子之心。這些話,大多是從其他任教老師口中傳回來的,那些孩子,並不是要存心討好我,事實上,他們上課常常把各科的老師弄得死去活來 。
於是,他們那份真,又把這份滿足感倍增。像男朋友突然送上驚喜,讓女伴把他平日的扣分項目忘得一乾二淨,捨不得生他的氣。學生送來的禮物書信字條,其實遠遠及不上他說一句:我希望每一節都是你的課。


寫著寫著,嘴角仍會不自覺泛起笑意。熬夜的批改課業、備課、設計工作紙……一切的苦都憑著這些小毛頭不經意的一句話帶我年復年的撐過去了。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最苦與最樂(最苦篇)

作為一個教書匠,最苦的可算是遇上問題家長了。孩子沒有學習動機,我還可以跟他交個朋友,如他上一節做人的課,替他找出自己的興趣,然後工作或是轉讀其他以實用為主的課程,其實很易解決也很好解決。因為他對上課沒有興趣,又得每天乖乖上課,困在監牢每天聽老師如佛經機般喃嘸喃嘸,他自己也很想逃離這個困局,只是苦無辦法,又或是懶於去找個辦法。這時候,只要老師替他想個辦法,他絕對沒有異議,最好能快快解決,免得每天還得應付那些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功課。

最苦的,反而是遇上問題家長。這些家長有三類,一類是千錯萬錯都是老師學校社會的錯,他的子女是受害者。他躲到廁所吸煙是因為老師講課太悶,當你聽到這些理由,還得忍笑不發怒然後跟他講道理,那真夠折騰人。

第二類是所有的錯都是別人先犯錯,我的子女才會跟著犯錯或反擊。不是他先出言侮辱,我的兒子才不會打他。先撩者賤,不對嗎?當你聽到這些歪理,就能明白為甚麼教不好他的兒子,也不難明白你怎樣費力也很難把他的兒子教好。

第三類是大話連篇的家長,表面是是是是是,其實跟子女說的是另一回事,替子女隱瞞,造假。子女犯事我們已經要查要問,有了眉目再見家長,可是家長又再給我們另一份口供,或供出其他罪案,意圖或企圖轉移視線,減輕子女的罪責。

每遇到這些家長,面見時間就會大大增長,一耗就是兩三小時,更甚者,先在電話討論三小時,面見時再耗五小時,務求以持久戰擊敗老師。這些家長,就連訓輔主任也大呼怕怕。

倒是校長有他的一套。每次吵得要見校長,校長都會盡量接見,但必須另外再約日期,不能說見就見。見面時,全程由訓輔老師筆錄重點,會面後朗讀,雙方同意後簽名。校長多以學校整體方針而不以個別案件作討論,重申學校政策,若老師的處理方法依校規處理,大多維持原判,而且不必發還重審。倘若家長不服,校長會請他們考慮轉校或向教育局投訴。我校至今沒有家長到過教育局投訴,真也是個奇蹟。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開學恐懼症候群

暑假完了,很多學生都不想回校,自我當了老師之後才發現,其實一眾老師比學生更不想開學。

學生開學,回到課室打打鬧鬧,沒幾天就適應了上課的日子。老師呢?開學前兩星期就得回校開始朝九晚五的開會生涯。所謂會議,其實又大多沒開會的必要:不少會議只是分工和通傳,更有不少會議主持人早已寫了會議紀錄,開會只是按著那份會議紀錄照讀一次。你會說:不是吧?把文件傳閱不就可以了嗎?到真的把文件傳閱,甚至在內聯網發放給各同事,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幾個人去看。大家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很怪異的文化:在開會時聽會議主持者朗讀會議紀錄,從不檢查郵箱,把文件亂丟,同時又發出「為甚麼我得坐在這兒開會?」的疑問。

兩星期的會議後,學生終於如洪水猛獸般回來了。開學的第一天,就有不少「異見」人士被趕走,不准上學:因為校服儀容標奇立異,必須回家整理並帶同家長回校面見才准回校上課。作為一個訓輔老師,每年更換校服的時間,以及每個長假期之後,我們都要守在校門讓學生逐一到我們跟前檢查校服。長假後的檢查重點是「染髮」、「裙短」、「窄腳褲」,換季的重點是「夏季上衣配冬季裙/褲」。當然,偶爾會發現有零星學生在手指紋了身,穿了舌環鼻環,甚或剪了一個如gem 般超級標奇立異的髮型回校,然後極力和訓輔老師對抗,見家長、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上課……這些學生,最後不是退學就是整理好乖乖回校上課,但抗爭的時間長短,要看家長與學生有多大決心捍衛自己的儀容了。

收雜費、派書簿、收發通告……當一切都完成得七七八八以後,就開始正式開始授課趕進度了,如果學校十一月上旬有統測的話,九月中旬,書還沒教一課,老師就已經忙著出卷。接下來的,就是掉入授課改作業補課出卷改卷計分授課改作業補課出卷改卷計分這個循環不息的阿鼻地獄了。

不知何時開始,每年八月中旬,當我在吃飯時嚷著不想開學的時候,我媽就會說:「你又不是學生﹗怕甚麼開學?」唉,其實我覺得開學可怕,是從開始教書那時開始的。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垃圾

因為得到賞識,每年我總會被安排任教精靈班而不是精英班。每級的精靈班都會駐重兵。重兵者,訓輔與惡人也。這樣做,為的是讓課堂出事率大大減低。我不怕教精靈班,一來是因為教書這些年來都是任教不同級別的精靈班,甚麼奇形怪狀的對手都遇過了,上課自然手到拿來,教哪一班其實沒有甚麼大分別。再者,我校任教精靈班有額外堂數寬減,當作勞氣吐血的補償,倒也不壞。加上精靈班人數較少,一般只有二十四五人,更甚者只有十八人,每份功課少改十多本,「少數怕長計」,省下的可不是「師奶數」那麼簡單。

這些甜頭,其實已抵消了當精靈班的科任老師的怨氣。一般上課,他們除了多口一點,其實我不覺得與其他班別有甚麼分別。或許我懂得跟他們建立關係,所以上我的課也特別「俾面」--有一次副校長觀課,說他們像band one 學生。我教的東西,不論深淺,他們都能掌握:修辭、語法、文言文……他們都學得懂。中二的人兒要學會主謂賓定狀補的句子成分,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若不留心,我教得多好也枉然。於是,學生不留心,伏案倒頭大睡,很多時候也是做老師的未盡己職,沒有做好自己的本份。課堂沒趣,也沒有學習動機,興趣缺缺而精力過剩的學生就會在課堂上鬧事。

我在課室外等待上課,上一節課的老師仍在吃力地追收課業。課室內的學生,不是在睡覺,就是在做自己的事。那位老師出來,對著我拋下了一句:一班垃圾,然後離去。

這句說話讓我很反感。她才第一年教這一班 ,而我,已經教了他們兩年。他們有時候會頑皮一點,但他們也只是十二三歲的小孩,怎能把他們稱為垃圾?他們上課不聽講,不合作,她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若他們是垃圾,也是她製造出來的垃圾,責無旁貸,怎麼她會覺得這群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她無關?

再壞再頑劣的學生我也遇過,他們背景悲慘可憐,才會把他們塑造成一個這樣的人。作為教育工作者,你不體諒,還要出言侮辱他們?我實在接受不了。

大學四年級時,畢業論文導師把還沒有看過的論文初稿丟到垃圾桶去,然後罵了我一句垃圾。這份侮辱,傷我至深。但願每個教育工作者都不要出言侮辱學生,別再讓弱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怪獸家長,過猶不及

因為工作關係,我得不停接觸家長,每當與家長會面後,就不難明白為何子女有這樣的表現。

於名校就讀中六的女生,每天走路上學,每當她要到其他地方上課或是跟親友喝茶,均由爸爸充當柴可夫。爸爸不許她跟朋友逛街,下課後就回家補習。修讀舊學制的她,各科均有一名在職教師為其補習。女孩的成績很不錯,但卻以為旺角是在深圳附近的一個地方。到底是甚麼管教模式讓她失去了一切的常識呢?為我來說,一個十七歲的青年人,不知道旺角在哪裡,簡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一位就讀於第三組別學校的中二女生突然無故缺席兩星期。班主任或是訓輔老師出盡辦法也無法與家長取得聯絡。女生缺席三星期後的某個上課天,家長突然致電學校,問她的女兒有沒有回校上課。她說女兒近一個月沒有回家,所以致電學校碰碰運氣,看看女兒會不會回校上課。看著這樣的家長,聽到這樣的話,才發現其實阿嬌拍馬也比不上這些家長的天真程度。

有些家長,帶女兒修甲,還做了gel甲回來。校方不准許,家長還稱不覺得gel 甲屬於不樸素。家長不要帶女兒拆甲,校方不容許學生這樣回校,最後該女生每天用膠布包著所有手指頭回校上課。

記得初執教鞭時,我的班上出現了一個偷飯賊。每天午膳,我班的飯盒都不夠,小食部的嬸嬸向我反映,查明後發現每天偷飯的是我班屢屢犯事的一個女孩子。她經常犯事,為的就是希望引來母親的注意,渴望母親會多關心她一點。面見家長時,我把中三小女孩的想法告訴她的母親,怎料她說:「老師,我俾屋佢住俾飯佢食俾衫佢著俾書佢讀,我放假仲要我陪佢?我咩責任都盡晒啦,我想自己去下街都唔得呀?」噫﹗有母若此,嗚呼﹗

當了十年的人之患,學生所犯的事,光怪陸離,真要說也得花上三天的時間。日子久了,處變不驚,且習以為常。最叫我難以習慣的,是那些強詞奪理、是非不分,以及沒有克盡己職的家長。但願這一個學年,邁向第十一個年頭的我能否極泰來。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具爭議性的通識科

新高中通識推行的第一年,我便身先士卒與學生一起迎戰通識科。我曾任教公民教育科、中國歷史科、初中通識科及會考課程的綜合人文科,加上我是個中文老師,能幫助學生以議論文的模式建構更佳的評論題答案。我在修讀教育學士及碩士課程時的社會研究經驗,也有助教授學生完成專題研習(IES)。於是我便開始成為通識科的一員,且屬於核心成員。

通識與中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通識訓練的,是學生的思維以及解難能力。通識沒有既定的答案,只要理據合理具說服力,便得因應學生表現評分,評卷員對題目的個人立場並不能影響考生的成績。

設立這一科目的原意就是不要學生死讀書,還要求他們靈活運用,並且能貫通各科所學,務求演繹個人立場時解釋合宜、有理有據。

可是這樣美好的本意卻因名得咎。坊間不乏通識=通通識的言論,其實並非如此。通識有六大單元,而各單元亦細分為不同的部分,詳列如下:

單元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  今日香港(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身分認同及生活素質)
單元三  現代中國(中國傳統文化承傳與中國的改革開放)
單元四  能源科技與環境(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單元五  全球化
單元六  公共衛生(對公共衛生的理解、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

通識的涵蓋面很廣,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個既新且大的挑戰。

坊間對通識的另一種理解,就是通識=吹水。每個單元,學生會學習不同的概念,如:形成自尊感的五塊基石為獨特感、能力感、歸屬感、安全感和方向感。若不了解該五塊基石代表甚麼,等到分析社福機構舉辦的活動能否替隱青建立自尊感時,是無水可吹的。未能運用通識所學概念的答案,未必能達到一般水平的級別。

通識科讓我和學生眼界大開。我們的視野跳出了科目的限制,每天的新聞、香港以及世界的一切都可以作為例子,透過討論,學生能更客觀而全面的了解事情或政策對各持分者的影響。

新高中學制下,中英數通識皆為必修科,而學生需在校內開設的各個選修科中自選兩科(兩個X)。我的通識學生因修讀的科目不同,使答案百花齊放。

網上推行一人一文撐通識的活動,但願我這些字句能獻出一份微薄的力量,以抗衡社會及傳媒對通識科不合理亦非事實的負面評價。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教師=優差?

從前,每當聽到「教師薪高糧準假期多」這樣不恰當的描述,我的心中總生起厭惡的感覺。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因著學會會長的名義,我得接受有線電視的訪問。
記者:今年報讀教育學系的人數多達三千多人,你認為自己有甚麼優勢讓你成為二十名獲取錄的學生?
我:(一臉茫然)有這麼多嗎?我不知道。
記者:停一停,再來一次,這樣的回答不行。
*****
記者:(重覆問題)
我:我們二十名獲取錄的同學都對教學充滿熱誠,這應該是我們獲取錄的原因。
記者:現在經濟環境很差,很多學生也因為教師薪金水平較高而選擇修讀教育,你認為這情況存在嗎?
我:因為教育學系的課程屬四年制,比一般大學課程多出一年,何況四年後的經濟情況亦是未知之數,所以我相信不存在這個情況。

後來那個記者問了我甚麼,我也想不起來。那次訪問的表現很差,當片段於晚飯時段播放的時候,我的家人都笑破肚皮,差點摔破飯碗。

在十多年前,記者早已對「教師」這個行業存在誤解。教改後,教師的工作量日益增加(當然,各行各業也有同樣的情況)。多虧羅范椒芬那句:「若老師因為教改壓力大而自殺,自殺的個案應該不只這麼少。」我才能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下撐過來。

薪高糧準我是不否認的,但是也得算算工作時數與工作量。當班主任的時候,每當學生在外犯事而聯絡不上家長,班主任不得不陪同處理一切手續與事務:錄口供、到醫院、趕至事發現場平息事件……特別是我這些比較嚴厲的老師,每年定必擔任「精靈班」的班主任。精英班的老師忙的是補課與額外的課業,「精靈班」的老師忙於處理及平息班內學生各式各樣的亂子。一天的所有非上課時間及課後時間,就是忙於聯絡警察、老感(感化官)、校外社工、家長與同事。晚上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還得批改課業、設計工作紙以及備課。工作至深夜才睡覺,清晨六時又得起床上班。

星期六日是獻給課外活動的日子。高峰期間,我曾整整兩個月的星期六日排滿工作。同一時間,我是兩個功能組別的組員、負責五個課外活動及擔任社導師,還兼教三個科目及班主任,同時亦是初中班主任的總負責人。我得為每一次課外活動聚會發通告、列寫計劃書並訂定成功準則,活動完成後還得附學生出席表及活動檢討。連同大大小小、各式會議的紀錄,一年下來,我就得完成超過一百五十份的文件,同時還得完成一般的教學工作及課業批改。每年的聖誕節、農曆新年及復活節,我都忙於批改作文或考卷。我在同儕之中屬「快手快腳」型,可是我仍得花上一切空餘時間來完成我的工作。以當年的薪金除以工作時數,我相信只較快餐店略勝一籌。

假期多也是個幻像。每個假期都已安排不同的補課,暑假也有中一的適應課程和各級的補課,還沒計算各式各樣的會議。以一個中五學生來說,整個暑假只有八天不用回校補課。那八天就是教職員會議、新生註冊、會考放榜等日子。

現在每當我聽到「教師薪高糧準假期多」這句話,我總笑著點頭,然後請他務必讓身邊一切的親友都轉行當教師,以免「執輸」。有些人,不明白就是不明白。